第171章:大水之后必有瘟疫(1/1)

吕氏对目前的一切,看得非常的清楚。

虽然她还没有见过复活后的朱雄英,但曾经的她,也可以说是看着朱雄英长大到八岁的。

朱允炆那个时候年纪好小,对于朱雄英在陛下的心中是个什么地位,很模糊没有概念。

但吕氏一直都是看在眼里的。

作为太子次妃,吕氏的地位就整个大明而言,都是绝对的顶尖。

想要成为太子次妃,单凭美貌都不能够,像朱元璋这样的性格,对于自家大儿子的妃子,尤其关注。

背景tiáo查,锦衣卫走访tiáo查,甚至于吕氏从小到大的事迹能够查到的,都查过了。。

吕氏的性格,本身也是极为纯善,端庄贤惠。

不然常氏薨逝后,她也没有资格成为朱标继妻。

从品德上来讲,吕氏这里是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来的。

不争谓之争,她成为继妻,可不是自己想尽办法争取过来的,而是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,这才可以。

虽然知道儿子朱允炆对于太孙的位置很眼热,但吕氏作为半个局外人,看事情就要透彻很多。

现在能够制止朱雄英成为太孙唯一的点,也就在于身份的问题了。

不过从目前的形势上来看,吕氏对此并不抱有太大的期待感。

当然她也不是束手待毙,试探的行为还是有的。

昨日很允炆晚膳过后,吕氏就去了后花园,和诸多嫔妃一起看戏。

在大明后宫的女人,荣华富贵不缺,每天除了保养一下皮肤身材,习练才艺,在更多的方面,就是八卦了。

吕氏先是找到了众多嫔妃中,最喜欢八卦的那个,然后无意间提起孝陵的事情。

孝陵的事情,在后宫这里早就传遍了,现在热度都有些过去,一般的嫔妃都没多大的兴趣。

唯有那位大嘴巴嫔妃,熊熊燃烧的八卦之心,不放过任何一点细微的小事,很快就感兴趣的和吕氏攀谈起来。

在这无意中,吕氏就聊起了关于虞王的事情。

聪慧的吕氏,当然不会把跟朱雄英有关的事情, 全部都只跟一个嫔妃说, 这样太容易bào露自己了。

作为朱允炆的娘亲, 但凡追溯到自己身上,很容易会引起陛下的怀疑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吕氏就做了周密的安排和引导。

她先是利用大嘴巴嫔妃, 将孝陵的事情从新提起来。

然后再讲别的不引人重视,和朱雄英有关的点, 提出来。

譬如再聊一下陛下睡在坤宁宫的事情。

陛下每天晚上睡在哪里, 后宫每天都时刻关注着, 对于她们来说,这就是最大的事情了。

然后在另外几个点上进行引导。

很快, 由大嘴巴嫔妃开头,然后另外几个嫔妃补充,很快一条线索就展现了出来。

昨夜陛下并非一个人睡在坤宁宫, 还有一人, 大约是个少年。

朱元璋对于朱英进宫的事情, 其实并没有过多的隐瞒。

在朱元璋看来, 大明皇宫就是朱英自己家,什么时候大孙回家, 还要被隐瞒了,这岂不是要寒大孙的心嘛。

朱元璋目前所做的,只是没有将所有人召集起来, 完全公布大孙的存在而已。

但是在整个皇宫,早就下了谕旨, 任由大孙通行,哪里都可以去得。

这个谕旨, 是通过锦衣卫,像守卫皇宫的禁卫十二卫下达, 所有巡逻的宫廷禁卫,都清楚知道朱英的存在。

另谕旨下达刘和,传达皇宫内十二监,包含其下四司八局,俱以传达到位。

按理说如此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,整个大明皇宫上下,应该全部知晓才是, 尤其是后宫的这些嫔妃,尤喜欢八卦,当了解得更为清楚。

实则,所有知道这个消息的禁卫也好, 太监也罢,虽说没有禁令传达过来,但每一个人都下意识的守口如瓶。

关乎到大明皇嫡长孙,死而复活这等事情,这必须要守口如瓶呀,甚至很多太监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,两腿都发软了。

在皇宫里,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,知道得越多,入土就越快。

很多皇室秘闻,哪怕是无意间听到了,都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。

很多宦官在入宫的时候,就被前辈教导,想要在皇宫里好生生的活下去,首先学会的第一件事,就是装聋作哑。

在这些方面,宫廷禁卫和宦官们的概念是差不多的。

所以目前,就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。

之前朱英在皇宫行走的时候,所有见到其的禁卫和宦官,都以皇孙殿下的礼节对待。

但是一转身,就好像从未见过皇孙殿下一般。

反正大家统一的想法就是,陛下不开口,我们也不开口,就当没见过皇孙殿下。

这也导致,最为八卦的后宫,对于朱英的进宫,竟是一点风声都没有得到。

吕氏这番推波助澜,就快就在后花园里,将这件事的热度提升起来,再联系到之前孝陵的事情上,众多嫔妃开始纷纷猜测个中缘由。

如此高的热度,很快就引起了掌管后宫宁妃的注意,询问过后,宁妃顿时了解到了事情的始末。

这才有了之前,宁妃晚上还直接到乾清宫里,去找陛下寻问真正的情况一事。

如此布局,吕氏没有丝毫展露不说,甚至和其他吃瓜嫔妃,一起讨论起来。

尤其是在今天下午,还有几个和吕氏相熟的嫔妃,煞有其事的告诉吕氏,虞王殿下可能还活着。

吕氏也适当的表现出了惊讶,不可置信的模样,让那嫔妃心中得到了满足的快感。

虽然用了些手段,但吕氏的思想觉悟真的很高。

对于自家儿子是能够当上太孙,继承皇位这个事情上,她其实看得很开。

这样看上去好像有点奇怪,那可是皇位啊,多少人梦寐以求的。

但仔细的捋一捋吕氏的生长经历,这样的想法就不觉得奇怪了。

早在十年前,吕氏就已经是朱标继妻,正儿八经的太子妃了,这代表着,她将会是日后的大明之母,皇后娘娘。

朱标不像父亲那样,嫔妃众多,在常氏薨逝后,对于吕氏也越发的宠爱。

吕氏也表现得很好,没有妒忌之类的坏毛病,相夫教子这一块,是很不错的。

这个阶段的吕氏发现,自己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了。

就地位而言,她已经站在了整个大明女子最高的地方,

修身养性成了吕氏每天的日常。

当皇帝真的就很好吗。

吕氏在内心里,并不是这么认为。

曾经的朱标,在权限上,实则已经享有皇帝的权力。

从嫁给朱标开始,吕氏看得最多的,便是深夜里,朱标在书房里,批阅奏章的身影。

并不是每个人,都有陛下那般qiáng健的身体。

大量的奏章任务,让朱标日以继夜的工作,已经将其身子都差不多拖垮了。

为何一个简单的风寒入体,就要了夫君的性命,实则是朱标的身体,已经完全的被掏空了。

吕氏已经失去了一个丈夫,她并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上场,就能比夫君更为的优秀,自己带大的儿子有多少的本事,她心中非常明白。

朱标今年三十七岁,吕氏也已经三十多了。

所谓三十如狼,四十如虎,现在的吕氏说个不好听的,已经是个寡妇,每到深夜,想起曾经和朱标在一起的日子,唯有泪湿孤枕,顾影自怜。

其实就现在的吕氏而言,已经立于不败之地,哪怕是朱雄英进宫当了太孙,乃至于日后的皇帝,也得认她这个娘亲,皇太后这个位置,她是坐得稳稳当当的。

.......

次日,大明皇宫,奉天殿。

日复一日的早朝,再度开启。

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,虎视眈眈的看着下面的群臣。

今日的朱元璋,面sèyīn沉,眼神中凶光咋现,有一种择人而噬的感觉。

自从朱英出现后,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这般模样的朱元璋,还是头一遭在早朝上出现。

下面的文武百官,早就伏地而跪,吓得瑟瑟发抖。

他们熟悉的陛下,今日又回来了。

“你们这些个好大臣,倒是给咱说说,这般大的灾荒,为何到了今日才有奏疏过来。”

“三十多万人啊,这可是足足三十多万,你们自己的良心何在,你们可知道,就咱在说话的这个功夫,已然有多少百姓,正是在饥饿之中煎熬。”

“就算是迟上一天,又会有多少百姓饿死。私底下经常议论咱是个屠夫,就咱看来,你们这些人,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,吃人不吐骨头。”

朱元璋怒发冲冠,发出骇人的咆哮声,仿若整个奉天殿,都在止不住的颤抖。

四周负责镇守的锦衣卫,手已经搭在了腰刀的刀柄上,只等陛下一声令下,就要将某些大臣,直接拖到殿门外开宰。

按照往日的情况,诸多镇守奉天殿的锦衣卫明白,这不死上几个大臣,估计陛下的怒火难以平息。

下方的群臣,尤其是为首的几位尚书,侍郎,心跳都快慢上半拍,涉及此事的大臣,已经不仅仅只是小腿在打颤了,整个人都开始抖起来。

不过雷霆过后,朱元璋却没有再度开口,眼神冰冷的看向众多大臣们,迟迟没有开宰。

这让大家,更是备受煎熬,未知的恐惧更加让人害怕。

良久,就在群臣们都有承受不住的时候,一道声音传来:“都起来吧,好好的议议,对于此次的灾荒,究竟该如何处理。”

意想不到的结局,甚至群臣们都怀疑已经幻听了。

这还是动辄杀人的陛下嘛,这么大的事情,不杀数个乃是十来个大臣,就给过去了?

一时间,跪在地上的群臣们,有些不敢相信,甚至没人敢起身。

“你们是聋了吗,咱的话说得不够清楚?还是你们个个都觉得对于此事没有丝毫办法,直接请罪?”

“咱看你们也没必要跪了,全部都流放到河南去,感受一下灾荒下灾民生活的日子。”

朱元璋训斥道。

闻言,众多群臣这才迅速起身,同时心里的石头,终于落地。

“茹瑺,你跟咱说说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,为何如此大的灾情,过了上月,咱才知道,还是说,你们兵部尽是些酒囊饭袋,连传信的事情,都做不好了。”

朱元璋点名兵部尚书茹瑺询问。

灾情的传达,一般都是由驿站负责报信,而驿站从属兵部车架司,归属兵部管辖。

延迟灾情,这可是大罪。

茹瑺已经不复平日里淡定的模样,额头大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,后背都已经湿透了。

他心中清楚,要是回答不好,或者说不能让陛下满意,自己这辈子至今日也算是活到头了。

只是片刻的停歇,茹瑺就作揖躬身说道:“回禀陛下,昨夜里臣自知道此事后,就已经展开彻查,经过详细的tiáo查,臣也查明了驿站传信延迟的问题。”

“在目前的河南,是众多灾情同时爆发,不仅仅是水灾,蝗灾皆至,更有瘟疫横行。其中瘟疫达到的程度,可谓是近数十年之罪。”

“此次瘟疫极为可怕,根本没有医治的法子,不仅仅是百姓,便是官吏都是大片感染死亡,便是如此。”

“疠气流行,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。或阖门而殪,或覆族而丧。”

“便是河南布政司的驿站驿卒们,几乎全员损失殆尽,以至于无人传讯,最后还是由临近的驿站发现此事后,这才传信到京师来。”